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的重要标志是国民健康,党中央、国务院发布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—2030年)》,明确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。
行动背景里提到:要把预防摆在突出位置,采取有效干预措施,健全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的制度体系,持之以恒加以推进,努力使群众不生病、少生病,提高生活质量。
基本原则里强调:普及健康知识的同时做好早期干预、完善服务。实现早诊早治早康复。
主要任务之一为:防控重大疾病。
7月18日,一场以“健康中国·我行动”为主题的健康中国行动(2019-2030)启动仪式在京举行,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。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在启动仪式上指出,健康中国行动坚持预防为主,要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。
近几年,中国重大疾病的预防工作作为关键环节,已越来越得到重视,国家正在不断的完善疾病防控体系。一个功能完善的社会,需要良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制、机制作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构成,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和技术服务,执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。减少可预防的疾病发展成重疾,使人民更加健康,医疗服务更加有成效。国家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、政府卫生投入的增加,以及新医药物质、设备和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,从医药费用和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面大大地激发了就医需求,并推动了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。
我国百姓中大多数人历来就遵循着一个错误的观念:“在等病”;只是在得病时方才想着寻医治疗,毫无疾病预防观念。无数家庭的“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”,无一不在诠释着这条基本规则。
众所周知,近年来许多名人明星的离世,如:均瑶集团创始人,38岁拥有35个亿资产的王均瑶,因肠癌去世;身壮如牛的高秀敏,一个晚上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;才华横溢的陈逸飞,因肝硬化去世;著名演员付彪,因肝癌去世;香港艺人梅艳芳,因宫颈癌去世;中国流行女歌手姚贝娜,因乳腺癌去世,年仅34岁…… 名单还很长。在他们历经拼搏、功成名就之后,正处于人生的颠峰之时,尽管拥有鲜花、掌声和喝彩,但生命航向却已不在自己手中。这些人的去世成为了社会的焦点,如果说王均瑶提前五年知道他容易患直肠癌,他还会拼命喝酒,英年早逝吗?
投资健康与将来支付高额的医药费哪个更好?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:“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幸福,我的幸福十分之九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,健康就是一切。”当一个人拥有财富的时候,他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来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;当没有钱的时候,他更需要健康的身体,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他唯一的本钱。如今,很多健康意识较强的人都会去做定期体检。但是,目前各种医院的检查只能对已经产生的疾病进行诊断,一旦确认有病,往往又会因发现太晚而束手无策。据世界卫生组织50多个国家医学专家研究发现,对各种疾病最好的治疗还是预防。许多疾病若未从预防着手,到了晚期则无从下手。
预防胜于治疗,健康在于预防。任何高科技均无法使病人恢复至生病之前的状态。就像一件衣服破了一个口子,即使找世界上最好的裁缝来修补,也会留下疤痕是一样的道理,健康不是以治病为本,而是以疾病预防为本,所以,最好的医生是不让病人得病的医生。任何疾病若能做到预防和保养优先,则发病的机率就越低,甚至可以完全化解和避免。疾病一旦发生,人体平衡就会打破,治疗成本也将远远大于预防成本,有些疾病甚至会迅速恶化并危及生命。
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快速持续的发展,主要人口温饱问题得到解决,社会进入相对富裕阶段,国民对健康的意识也日趋强烈,不再等病。
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全力以赴做好健康守门人,做好疾病筛查,力争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这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。